发布日期:2025-10-12 11:47 点击次数:71
清辉漫洒阶前月,笑语声中庆仲秋。9月28日晚,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共商洛市委、商洛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共商洛市委宣传部、柞水县委、柞水县人民政府协办的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在柞水县终南山寨圆满落下帷幕。
活动现场
中宣部文明实践局,陕西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文联、省文旅厅,山西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实践处主要负责同志,商洛市委领导及柞水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等中央和省市县领导一同参加活动,商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永安致辞。
展开剩余78%终南山寨夜景 (邹少蕾摄)
据介绍,本次活动以“月圆三秦·欢聚终南”为主题,以“团圆 传承 新风 欢聚”为主线,倾力打造了一场全民共参与、共团圆的沉浸式中秋民俗文化体验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吸引了1500余人次参与其中,通过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显著增强。
据了解,活动分为实地调研、文明实践观摩和文艺演出三个环节。28日中午,参加活动的中、省、市领导一行先后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和营盘镇朱家湾村调研村级文明实践工作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随后走进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羚牛谷和月亮垭景区,调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走进位于柞水县终南山寨的全国“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现场,实地观摩文明实践集市。通过认真参观展板和现场听取讲解,大家对商洛市各县(区)的文明实践有了充分了解。来到非遗文化展示区,柞水渔鼓、十三花(行酒令)品鉴、山阳县的蜡染、镇安县的刺绣,洛南县的草编、丹凤县的泥塑等非遗项目展品琳琅满目,让嘉宾们充分感受到地域特色文化的非凡魅力。
终南山寨篝火晚会
沿着山寨景区内流水潺潺的石板路前行,望南山居民宿中新鲜出炉的特色月饼香气扑鼻,游客们一边品尝糕点,一边欣赏柞水茶艺。旁边的画家和书法家共同创作绘制的中秋诗词扇面,流淌着一阵阵淡淡墨香;花间境·林隐酒店前的隐咖里,中秋主题的民谣歌曲让人心旷神怡;百富桥边数百盏花灯下,身着汉服的孩子们深情诵读着《水调歌头》等诗词。从诗歌到音乐,从一块小小的月饼到拜月仪式,每一幕场景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一场浸润着秦风楚韵的文艺演出在万众期待中启幕。随着舞蹈《三秦共月明》的乐声响起,灵动的舞姿与皎洁月色相映,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入“天涯共此时”的唯美意境。紧接着,诗词诵读《月圆朱家湾》用深情的语调勾勒出乡土的静谧与思念,音画诗赋《终南月色》以光影与文字的交织铺展山川悠远,歌曲联唱《彩云追月》则用婉转旋律撩动人心底的温柔。渔鼓小戏《彩礼》和民俗表演《喜宴》过程中,演员们用诙谐生动的演绎、接地气的台词,将老百姓对移风易俗的期盼与践行娓娓道来,欢笑与共鸣在人群中流淌。这场演出不仅是一次视听享受,更是一场润物无声的思想洗礼,让文明新风在掌声与感动中深深扎根。
据悉,本次“我们的节日·中秋”主题文化活动在柞水的圆满举办,不仅为当地群众和来柞游客献上了一场浸润人心的中秋文化盛宴,也推动柞水的非遗文化、生态美景与文明实践成果深度融合、全景呈现,极大提升了柞水的地域文化知名度与旅游吸引力,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增强了群众对传统节日和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凝聚民族力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明如细雨,润物无声。在柞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柞水县紧扣“建阵地、建队伍,强服务、强实践”,创新方法手段、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志愿服务、满足群众需求,高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资源高度融合、志愿服务深入人心、群众乐于且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新路子。目前,该县已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9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82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三级”组织。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基础上,还延伸设立村史馆、文化大院、道德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明实践点243个,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
紧密结合群众的急难愁盼,柞水县推出惠农富农政策宣传、义诊送到家门口等一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同时,还自主研发了志愿服务微信小程序“志愿服务通”柞水志愿者平台,通过“点单—派单—接单—履单—评单”的“五张清单”管理模式,为需要帮助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策划开展“1+1乡村院落汇”5900余场,举办“两新讲堂”500余期、各类理论宣讲300余场次,制作书签、画报等文创产品120余件,进一步盘活了现有场地资源,提升了文明实践工作质效。
柞水县引导群众大力践行文明风尚,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指导全县82个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修订村规民约,持续深化“厚德陕西·善行商洛·孝义柞水”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五美庭院”等评选。近年来,当地已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美庭院”1.15万户,“好媳妇、好公婆”700余人,形成了人人向先进看齐、人人向文明靠近的新风尚。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红中
发布于:北京市